是“寒”不是“热”!仝小林院士为新冠开方!立足“寒湿疫”,不要再乱用清热药(附药方)


近期,不少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朋友出现了持续高烧、反复低烧、嗅觉丧失、肌肉酸痛等症状。

我用了很多药,但效果并不明显。

为此,中国中医药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小林,请他回应当前中医治疗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您对新冠肺炎(COVID-19) 有何看法?

“本轮疫情中,患者常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全身疼痛等症状,舌质普遍淡、暗、肿大,舌苔白厚。此外,很多高烧退后患者仍有症状,有持续低烧、肌肉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常见疲劳、气短,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和呕吐。”

童晓林指出,基于多维度参数综合判断,这些现象确实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属于热病、湿瘟、伤寒,而是属于寒湿瘟疫。

为什么“寒湿”会引起高烧呢?

“不仅是热邪会引起高热,寒邪、瘀滞于表也能引起高热。”

童晓林指出,因此,根据目前国家推荐处方以及临床医生广泛使用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伤寒方治疗COVID-19高烧的情况,也可以发现,不符合“初发热病”。 “治疗,忌用麻桂”进一步证明新冠病毒性寒。

“刀锋喉”也是“寒湿”引起的吗?

对于这次疫情期间COVID-19患者经常出现的“刀锋喉”,童晓林指出——

“这并非是热毒直攻咽喉所致,而是寒湿与热相作用的结果。其原因一是体热郁结严重的人感受到寒湿引起的‘寒火’,二是身体内热郁结严重的人感受到寒湿所带来的‘寒火’。”三是苦寒用多,致津液虚热结,致疫毒深入,郁化化热。”

所以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喉咙痛后,因为不知道“热”从何而来,常常用金银花、连翘等感冒药来清热解毒,但这往往会加重喉咙痛。健康)状况。 “这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新型冠状病毒‘寒湿疫’的发病特点。”童晓林指出。

因此,只有紧紧抓住‘寒湿疫病’的核心病机,才能在治疗上占据主动;只有认清‘寒湿伤阳’为主线,才能不被寒湿的表象所迷惑。疾病能够知常而变,治疗就会更加方便。”

对此,童小林提醒大家,在新型冠状病毒早期,尽量避免使用感冒药或食物;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改变以往治疗热性疾病早期采用辛凉药或清热解毒的治疗方式更为重要。方法是先祛寒除湿。

用被子捂汗能祛“寒湿”吗?

感冒或发烧后,盖上被子,出点汗会比较好。但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发烧症状,这种“发汗缓解症状”的方法能管用吗?

童小林指出,可以有帮助,但并不完全有效。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寒湿致病之气,通过口鼻侵入人体,潜伏于膜内。膜不属于外部或内部,而是存在于外部和内部之间。

邪气从膜表浮现,要么是在皮肤粘膜表面(类似感冒),要么是在呼吸道粘膜表面(类似风热感冒),要么是在体表。胃肠粘膜(类似于胃肠型)。感冒),如果发生在某条经络,就是某条经络的证候。可见恶寒、发热、全身疼痛、咽痛等症状。

“但浅表症状都是邪气扩散的表现,而不是邪气侵入皮肤表面,这也是新型冠状病毒和普通感冒的区别。”童小林指出。

因此,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如果只用辛温法缓解出汗症状,表面症状得到缓解,但膜源之邪并没有消除,还可能出现低热不退或持续不愈的情况。间歇性发热或核酸转阴后复热等复杂情况;如果仅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排毒、润喉,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喉咙痛等“热”症状,但原膜的邪气却会被寒药“冻结”,可能会导致邪恶深重的危险。

因此,童小林指出,看来用出汗盖被子能起到暂时的效果,临床上一些用辛温药物解表的方法也能有效。但寒湿仍在,邪气仍在膜中。因此,最根本的治疗应该是“凯达膜”。

如何治疗COVID-19?

童小林指出,要全面掌握病情(郁、堵、离、虚),熟悉敌气内外散发的途径和治疗方法,通过“除、消”来治疗。然后释放。”

童小林推荐小大元饮(厚朴、槟榔、草果、生姜),具有祛寒利湿、去垢浊浊、打开原膜的功效。是治疗“寒湿疫病”的基本方剂。

发病之初,邪气尚弱,无外在症状,可直接用消大元饮治疗。

随着邪气的强大,善恶会相互影响,邪气就会从外向内蔓延。

童小林指出,体质强者,邪气常行于表,或行至太阳经表层,出现寒湿等症状,以及恶寒、发热、身痛等表症。消大元饮配合麻桂方、经方败毒散等为主治疗;或用肺胃支治疗,为寒湿热证所致,出现咽干、咽痛等症状。消大元饮配合防风通圣散、升降散等可为主治;对于少阳证来说,邪滞少阳证的症状有口苦、咽干、头晕等症状。小大元饮配合柴胡等方可治疗。

对于体质较弱的人,童小林指出,如果邪气由外向外蔓延,或者向内深入蔓延,就容易病情严重。

因此,在治疗体弱者时,即使出现表症,也要补气祛表。消大元饮配合人参败毒散、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理中丸等可治疗该病。邪气入体,多入太阴。若手太阴郁,肺郁则寒湿郁肺。会出现咳嗽、痰多、胸闷、气喘等症状。选用祛寒利湿方(见附件1)。若足太阴脾郁,寒湿伤脾,就会出现纳差、腹泻、呕吐等症状。消大元饮配合藿香正气散、火朴夏灵汤等为主治疗。

寒湿疫病发展至疫毒闭肺(重症)阶段。邪邪深入太阴,生痰湿瘀血。最终,流行病毒关闭了肺部。可见发热、咳嗽、喘息气短、痰黄、痰中带血、乏力等症状。肺气不通,胃肠不通,出现恶心、食不下、排便困难等症状。紫龙玄白承气汤为宗师(见附方2)。

寒湿流行发展到呼吸困难(危重病)阶段,气短痰多,呼吸窘迫,脉病汗出,重则大小便失禁,腹泻,昏迷。破格,龙玄白承气汤为宗师(见附方3)。

为什么我会腰痛和喉咙痛?

在这轮疫情中,很多人都出现了高烧、咽痛、咳嗽等常见症状,针对这些症状,童小林给出了针对不同人群的中医药防治要点。

发病时避免服用苦寒药物

童晓林指出,COVID-19感染的症状通常是恶寒、发热。此时不宜过早、单独使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应首选治疗风寒感冒的中成药,如三寒化湿颗粒、九味羌火等。同时结合其他促汗方法,如葱姜水、经常喝温粥、高位泡脚、热水浴、电热毯等。

若高热持续不愈,可结合物理降温、解热镇痛西药。有条件的人还可以采用耳尖或脊椎放血、刮痧等退热方法。

腰痛多是寒湿所致

很多患者都会伴有背部、腰部等身体部位的酸痛。童小林指出,这是湿气过盛所致,麻黄加助汤有效。腰痛如折,属寒湿腰痛。童小林以羌活生石汤为基础,配肾汤,制成一个小方,名为折腰散(见附录4)。

“刀锋咽喉”多为寒、湿、郁火所致

童小林指出,咽喉肿痛患者多为寒湿火邪所致。对此,六神丸、龙角散、防风通生丸等中成药确实有效。对于“刀锋喉”等严重的情况,也可以使用刀锋粉。 (见附录5)煎汁代茶。

另外,咽痛患者还可以配合穴位贴敷疗法,将温通膏剪成2*2cm左右大小,敷在天突、膻中、大椎、肺俞处,6-7小时后揭除。

如果可以的话,结合少商穴放血和天突穴按摩,效果会更快。

止咳重在温肺散寒

若症状为刺激性干咳或呛咳、咳嗽,可用千白苏里汤加减(见附件6),或与射干麻黄汤合制成止痒止咳散(见附件7)。与盐蒸柑橘、冰糖川蚬、雪梨汤等食品和药材搭配效果更佳。

感觉障碍重在清窍活血

对于很多味觉、嗅觉、听力减退或丧失的患者,同小林推荐苍耳通窍活血汤加减(见附录8)。

如果单纯是嗅觉减退,可以用针灸按压印堂、双鼻通、双迎香,或者直接从印堂按摩至迎香。

体弱者应根据个人情况采取措施

体质虚弱的人在解表退热时需要补充人参败毒散、肾素丸等抗电流药物。阳虚寒邪者可服附子理中丸、麻黄附子细辛。自汗、盗汗者,可用舒寒散(见附录9);对于患有经期疾病的女性,还可以用小柴胡粉来扶正祛邪。

如何应对新冠肺炎(COVID-19)?

本轮疫情中,老年患者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最大。根据临床观察,本轮疫情不仅侵犯上呼吸道,而且老年人患病毒性肺炎的风险较高。严重者还伴有呼吸衰竭,甚至多脏器衰竭。

因此,关于老年患者如何防治COVID-19,童晓林指出——

预防病毒性肺炎的发生

老年人体质虚弱,在出现恶寒、发热、身痛症状阶段,还应在益气的基础上使用辛温药物缓解症状,切断病势,预防肺炎的发生。

注意保护心脏

对于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特别是有基础心肺疾病的人,以及舌、唇、舌下络脉紫暗、脉涩等瘀血明显者,可以服用活血化瘀药物。可以使用复方丹参滴剂等。丸、丹参片等用于保护心脏动脉,改善心肌的血液和氧气供应,改善缺氧。

注意观察并及时就医

观察点应为5或7天。如果老人发烧5天以上、持续咳嗽、咳痰明显,建议及时就医。同时在家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如果在家自测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不吸氧时低于93%),应及时去医院进行胸部影像检查。

如今,很多人的身体都在逐渐恢复健康,开始回归正常生活,打羽毛球、爬山、跑步。然而,有些人却患上了“心肌炎”。对此,童小林提醒大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邪气入体。也可传导至心脏系统,一到两周内应避免剧烈运动。同时,对于瘀血明显如气喘、胸闷、心悸等不适的患者,可以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疏通心脏动脉。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就需要及时就医。

对于病毒性心肌炎迁延,可选用生脉饮、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炙甘草汤等中药。

对于一些人来说,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仍然会出现疲劳、困倦、气短、轻微咳嗽等症状。童小林说,这是湿浊残毒尚未清除的表现。

因此,他建议恢复期患者应坚持健康生活原则,清淡饮食、保暖、保证睡眠。

还可以艾灸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以温阳散寒除湿,调理脾胃,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正气元气恢复。尽快。

附方:童小林新冠系列方剂

1、散寒利湿方:生麻黄612克,生石膏1530克,杏仁(下、背)9克,芦根3060克,羌915克火,柴胡1530克,黄芩915克,牛蒡子。 9~15g、生甘草9~15g、葶苈子15~30g、地龙15~30g、藿香9~15g、培兰9g、白术15~30g、云苓15~45g、生白术15~30g、焦三仙各9g、9g厚朴、槟榔9克、红烧草果9克、生姜15-30克。

2、紫龙宣白承气汤:生石膏15-30克,杏仁(下背)9克,瓜蒌15-30克,生大黄3-9克,提里子子15-30克,地龙15-30克。

3、破格子龙宣白承气汤:附子9~30克(先煎两小时),人参9~30克(单独炖拌),干姜15~30克,山萸肉15~30克,石膏15~ 。杏仁30克、杏仁9克(下背)、全瓜蒌15-30克、生大黄3-9克、瓜蒌籽15-30克、地龙15-30克、陈皮12克、桃仁12克。

4、折药粉:羌活30克,独活30克,荆条15克,藁本15克,防风9克,炒杜仲30克,川芎15克,生芪24克,炙甘草9克,干姜15克,生姜30克。云苓、白术30克。

5、叶片粉:蝉蜕6克,蚕丝6克,姜黄15克,生大黄3克,芒硝3克,金银花15克,冬凌草15克,生甘草15克,牛蒡15克,五味子15克、薄荷3克、冰片3克。除芒硝外,共打成粗粉,加水1000毫升,浸泡半小时。水煎取汁300毫升,加芒硝,代茶饮。

6、千白素李汤:马虱15克,百部30克,紫苏9克,提栗子15克,炙枝麻黄9克,桑白皮30克,桔梗15克,生甘草30克,五味子15克。

7、痒克散:射干9g、知青麻黄6g、干姜9g、青夏9g、栀子紫菀15g、知电花15g、枇杷叶15g、五味子15g、生甘草15g、马虱15g、白补15g、苏子9g、葶苈子15克,地龙15克。

8、苍耳子通窍活血汤:苍耳子9克,辛夷9克,薄荷3克,白芷9克,川芎15克,桃仁9克,芪24克,泽泻15克,杏仁6克,麝香0.2克(分次,有条件的加),没有条件的可以去),黄酒50克,白葱两根,姜15克。

9、舒寒散:四川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9克,黄芪24克,黑顺片9克,煅芦笋各30克,生姜三片,大枣三枚。

标签:
  • 学习药材养生
  •  
  • 药材养生须知
  • 更多栏目最新
    石斛不是万能药,中药越放越有效?
    石斛不是万能药,中药越放越有
    我们的微信朋友圈里总是充斥着各种“生活小窍门”。比如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